雖然說,每個老師遇到的學生問題因為種種不同的因素而導致那些問題總是個殊的,然而在這些個殊的情況中,卻又有一種普遍的潛規律在其中。因此,所有老師的經驗雖不是我們親身經歷,但這對於我們在遇到狀況之前先有所準備與憑藉,而不至於不知所措或行舉失當產生更多連帶的問題。
班經的最後一堂課,老師請富有教學經驗的同學上台分享心得。而每位老師的風格從他們的方法中就可略規一二。像志能強調老師應該捍衛教學原則上的核心價值,但同時要學會保護自己,因此也要經營家長、孟婷在管教學生上是要先擒王、德涵比較對學生是多鼓勵少批評等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比較可惜的地方是,他們並沒有說明自己班經的目的為何。或許是因為他們多不是導師,因此在班經上就比較偏向管教的技巧,而目的就是為了能順利教學。這當然是班級經營很重要的一塊,但仍無法拼奏完整的班經圖像。
我認為在談論班級經營前,或許要先理解:為什麼教育工作者必須形成一套自己的班級經營理念?回答這個問題的理由,我想同時就是該為教師想要經營的方向。
班級經營不單只是經營個體,同時是經營群體,因此老師無論在進行教學時或是和學生傳達理念時,是一對多不是一對一的。在一對多的情形下不免的總是會有「意外」讓老師無法讓所有的學生相對成長,因此懂班經以及不懂班經的老師之差別,就在於懂班經的老師希望整個班同學一起成長並有一個目標要去達成,不懂班經的老師就只求好的學生不要變壞,這樣的班級是破碎的。而我們之所以要討論班級經營,不是老師單方面要去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而是要和學生一起學習如何創造合適於班上良好的學習環境,唯有這個環境是一起創造的,才有真實意義,學生才有機會學習到課本中學不到的可貴事物並認可班級存在的價值。
因此,為什麼要做班級經營,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促進學業成績的利器,而是提供且幫助學生學習與人相處的場域。而現在的校園制度是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擔任教育總長時引進的,其學校的制度與理念本不是我們傳統所有,根據佐藤學先生的觀察,傳統校園教學制度是競爭社會下的產物,固然在理念上是培養人才,但心態上實則是與他人競爭。從這個脈絡來看,我們很難否認學校本來是社會競爭下的產物。因此唯有我們願意將教育或學校視為主體而不是依附在社會下的單位時,這種競爭的循環才不會繼續下去。願意去探究班級經營價值的老師,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做一種體制與本質的翻轉。
是故,班經的老師不應害怕學生出社會沒有競爭力而放棄如「3c型態的班級經營」、「學習共同體」、「超越班級經營」、「積極的班級經營」等理念。我認為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從來都不單只是為了融入社會,更是為了革新社會為社會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所以老師在面對學生時不應只做單一評量,應該多多舉辦活動來讓學生之間發現彼此隱藏的天賦或優點。我們學習班級經營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否些可行的辦法,來實現教學的理念。班級經營實質上確實提供了我們諸多發現:
1. 發現學生行為問題的背後另有原因。
2. 提醒老師注意學生的差異性。
3. 培養觀察學生之間的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的可能。
4. 避免教師本身的行為直接導致學生行為不當的可能。
5. 預先理解班級經營的問題可能會是導致老師離開教職的原因而非教學不專業。
6. 學生問題可能導致老師在教學方法上難有餘力進一步突破創新。
最後,我認為老師不應該要求每個學生完美,甚至以他的不完美來傷害他。
留言列表